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云儿yuner的instagram日志

云儿yuner的主页 » TA的所有ins日志 » 查看ins日志

国学经典名句(五)

1已有 270 次阅读  2017-09-27 01:18

147、不侈于後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杂篇·天下》)

  【译文】不使后世奢侈,不浪费万物,不炫耀礼仪法度,用规矩来勉励自己,以备担当世间的急难。

  148、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庄子杂篇·天下》)

  【译文】君子不求苛刻计较,不使自己为外物所役。

  149、知不知,将薄知而後邻伤之者也。(《庄子杂篇·天下》)

  【译文】强求知其不知,就会为知所迫而结果损伤自己。

  150、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庄子杂篇·天下》)

  【译文】以仁来施行恩惠,以义来建立条理,以礼来规范行动,以乐来调和性情,表现温和仁慈,称为君子。

  15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後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从没有讲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152、以五十步笑百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前者)只不过还没跑到一百步,但也是逃跑啊。

  15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小孩。

  154、权,然後知轻重;度,然後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凡事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15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为老百姓的快乐而快乐,老百姓也为他的快乐而快乐;为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老百姓也为他的忧愁而忧愁。

  156、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曾子说:“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怎样回报你”。

  157、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君子创立基业,奠定传统,正是为了可以被继承下去。至于成功与否,还要看天命。

  158、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子贡说:“学习而不知满足,是明智;教育而不知疲倦,是仁爱”。

  159、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我懂得辨析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160、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突出于所属的类,超拔于所属的群,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16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倚仗力量来使人服从的,并不是真心服从,只不过力量不足相敌罢了;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却是心悦诚服。

  162、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天降的灾难还可以躲避,自找的灾难那可就活不了。

  16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退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

  164、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这就是同别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了不起的就是同别人一起行善。

  165、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实行仁,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

  16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占据道义者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者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都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都顺从他。

  167、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的错误呢,就像日食和月食一般,别人都看得见;等他改正了,别人都抬头仰望。

  168、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讲人性本善的道理,言语之间不离尧、舜。

  16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父子之间有慈爱,君臣之间有礼义,夫妇之间有区别,老少之间有等级,朋友之间有诚信。

  170、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把钱财送给别人叫做惠,把善良教给别人叫做忠,为天下找到人才叫做仁。

  17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开阔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道走;不得志的时候,自己走自己的路。

  17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富贵不能使他骄狂,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73、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

  【译文】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那就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那就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明智;对别人有礼,别人却不回应,那就反过来检讨自己是否够恭敬。

  17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译文】凡是行为有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都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归向他。

  175、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得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支持。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为他们聚积,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

  17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谈论;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

  177、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译文】仁,是人最安稳的住宅;义,是人最中正的道路。空着安稳的住宅而不住,舍弃中正的道路而不走,可悲啊!

  17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仁的实质,就是侍奉双亲;义的实质,就是服从兄长;智慧的实质,就是懂得这二者的道理而不可离弃。

  179、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都讲信用,做事不一定都果断,只看是否合乎义。”

  180、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最终还是要回到简略地陈述大义的境界。”

  181、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也。(《孟子·万章上》)

  【译文】上天生育老百姓,就是要使先知者唤醒后知者,使先觉者唤醒后觉者。

  182、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译文】不倚仗自己的年长,不倚仗自己的显贵,也不倚仗兄弟的势力来交朋友。所谓友,是以对方的品德为友,不可有所倚仗。

  183、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译文】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趋向下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

  184、《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

  【译文】《诗经》说:“上天生养万民,事物都有法则。百姓把握常规,喜爱美好品德。”

  18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那么救牺牲生命而去取义。

  186、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

  【译文】仁指的是人心,义指的是人走的路,放弃那正道不走,丧失了善良的本性而不知道去寻找,可悲啊!

  187、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译文】人们有鸡狗走丢了,便知道去找回来;有丧失了善心的,却不知道去寻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找回来那丧失了的善心罢了。

  188、五穀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译文】五谷是庄稼中好的东西,可是如果没有成熟,还不如稗子之类的杂草。仁也是这样,关键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189、学者必志於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译文】学习的人一定要努力把弓拉满。技艺高超的木工教导人,一定要遵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遵循规矩。

  190、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於仁而已。(《孟子·告子下》)

  【译文】君子侍奉君主,应一心一意地引导君王走正路,用心于仁罢了。

  191、先名实者,为人也;後名实者,自为也。(《孟子·告子下》)

  【译文】把名声看得很重的人,是为了济世救民;不很看重名声功业的人,是为了独善其身。

  192、人恒过,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虑,而後作。征於色,发於声,而後喻。(《孟子·告子下》)

  【译文】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中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奋发;体现在神情上,生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明白。

  193、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译文】天打算把重要任务落实到某个人身上时,一定会先使他的心意苦恼,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所作所为都受到干扰而不能如意,用这种方式去触动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能。

  194、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译文】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多,我不屑去教诲他,这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呢。

  195、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

  【译文】充分发挥人的善良的本心,就是知晓了人的本性。知晓人的本性,就知晓天命了。

  196、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

  【译文】寻求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取决于命运,这是无益于收获的寻求,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自身以外。

  197、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译文】反省自身发现自己是诚实的,这是最大的快乐。勉励自己依从推己及人的恕道行事,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了。

  19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羞耻,是真正的羞耻啊。”

  199、孟子曰:“耻之於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

  201、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译文】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惧它;良好的教化,百姓热爱它。良好的政治可以得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化可以得到百姓的心。

  202、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译文】流水这种东西,不把小的坑洼灌满,就不会继续向前流动。君子有志于追求大道,不达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203、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做事情好比挖井,挖得很深还见不到泉水,仍是一口废井。”

  204、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译文】杀死一个无罪的人就是不仁;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强行拿来就是不义。

  205、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译文】居所在哪里?仁就是;道路在哪里?义就是。居住于仁,行走由义,大人所做的事就齐备了。

  206、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孟子·尽心上》)

  【译文】恭敬之心,应该是在送出礼物之前就有的。只有表面的恭敬,而并非实心实意,君子便不可以被虚假的礼节所束缚。

  207、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尽心上》)

  【译文】天下政治清明,就终身行道;天下统治黑暗,就为道献身;还没听说过牺牲道来迎合人的。

  208、於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於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孟子·尽心上》)

  【译文】对于不该停止的事却停止了,那么就没什么不可以停止的了。对于本该厚待的人而薄待,那么没有谁不可薄待了。

  209、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

  【译文】智者没有什么不想知道的,但急于知道当前该做的紧要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不爱惜的,但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

  210、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下》)

  【译文】仁人把施与他所爱人的仁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身上;不仁者把加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人的身上。

  211、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

  【译文】不施行仁德却能得到一个国家的,有这样的事;不施行仁德,却能得到天下,这样的事不曾有过。

  212、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译文】值得人喜欢便是好;好处确实存在于他自身,便是实在;使那些好处充满他全身便是美;不但充满而且能够光彩夺目地表现出来,便是大;大而又能化育万物便是圣;圣达到不可测度的境界,便是神。

  213、人皆有所不忍,达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於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下》)

  【译文】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这种心推及到他所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愿做的事,推及到他所想做的事上,就是义。

  214、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

  【译文】言语浅显但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所操持的简约,但成效广大的,是‘善道’。

  215、君子之守,脩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译文】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进而使天下太平。人们的毛病在于舍弃自己的田地,而去耕种别人的田地——要求他人的太多,而对自己的要求却很少。

  216、养心莫善於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译文】修养心性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办法。为人如果欲望少,即使善性有所缺失,也不会失去很多;为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使善性有所保存,保留的也不会很多。

  217、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篇》)

  【译文】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乡邻,出游时一定要亲近有品学之士,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接近正确恰当的思想。

  218、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篇》)

  【译文】凡一种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有对应的关系。肉腐烂后就会生蛆,鱼枯死后就会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灾祸就要发生了。

  219、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篇》)

  【译文】君子为学,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外散于身体仪态之中,而表现于一举一动之间。即使是极细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人的楷模。

  220、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篇》)

  【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答曰:学习的方法,应当以诵读经文为起始,以研究礼法为目的。学习的意义,以做有志之士为起始,以成圣人为目的。

  221、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荀子·劝学篇》)

  【译文】山里有玉,连草木都会润泽,深渊有珠,连崖岸都不会干枯。为善而不积的人有,若积善,**不为人知的道理?

  222、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篇》)

  【译文】过去瓠巴鼓瑟,水中的鱼也会浮到水面来听;伯牙鼓琴,六马仰首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小而听不见,行为不会因为隐蔽而不被看见。

  223、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则避之。(《荀子·劝学篇》)

  【译文】凡所问非关礼者,不必告诉他。所告非关礼者,不要再去多问。有人说到与礼无关的事,也不必听。有意气求胜而无意者,不要同他辩论。所以抱着求道之心而来的,才能与之交往,不是为求道的就回避他。

  22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篇》)

  【译文】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现在的人学习则是为了获取其他东西。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小人学习,只是想用所学的东西向他人显示。

  225、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荀子·劝学篇》)

  【译文】射一百支箭,有一支没射中就不能叫善射。驾车行千里,而差半步不到,就不能叫善御。学者为学,而不能尽知其伦类,不能专一于仁义,就不能叫善学。

  226、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荀子·劝学篇》)

  【译文】有德操就有定力,有定力才能应变外来事物。内有应,外有定,才可称为全人。天之所贵在其大,地之所贵在其广,君子所贵就在其全啊。

  227、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荀子·劝学篇》)

  【译文】君子知道不全不纯不足以为美,所以诵说经典,以求贯穿其大义,研读思索以求其精旨,设身处地,以古人所做的事情为楷模,而求其所处之法,根除害道之事,以保持学之所得。

  228、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篇》)

  【译文】见有善行,一定要恭谨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惊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身上的不善,一定要畏恶它如同灾祸。

  22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荀子·修身篇》)

  【译文】批评我而所言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誉我而所言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献媚阿谀我的人,是害我的谗贼。所以君子尊崇老师而亲近朋友,对于谗贼而深恶痛绝。

  230、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荀子·修身篇》)

  【译文】用善引导人的是教诲,用善响应人的是和顺,用不善引导人的是谄佞,用不善附和人的是阿谀。

  231、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後温温然。(《荀子·修身篇》)

  【译文】人没有礼法,则无所适从;有法而不知其深义,则茫然无所遵从;依据礼法,又能深明其统类,然后才能优游不迫。

  232、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篇》)

  【译文】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

  233、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荀子·非相篇》)

  【译文】相人的形貌不如观察人的立心,观察他的立心不如研究他的所行所学。相貌不能决定人的内心,而内心又受到所行所学的影响。所学所行正,心也顺着它,那么形貌虽然丑恶心术也会善,不妨碍成为君子。所学所行不正,那么形貌虽好心术也会恶,终究还是小人。

  234、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荀子·非相篇》)

  【译文】只要同类事物不相背离,即使时间相隔很长,道理还是一样的,所以面对邪说歪理也不会迷乱,看到杂乱无章的事物也不会困惑,这就是因为按照正确的道理推测一切事物的缘故。

  235、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於锺鼓琴瑟。故君子之於言无厌。(《荀子·非相篇》)

  【译文】人都喜欢谈说自己崇尚的东西,君子尤其如此。所以赠人以善言,比金石珠玉更有价值;用善言劝勉人,比华丽的衣服色彩更美好;听从善言,比听钟鼓琴瑟之音还快乐。所以君子对于善言,津津乐道而从不厌倦。

  236、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曳。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曳,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荀子·非相篇》)

  【译文】君子严于律己,好像用绳墨量木材,对待别人,就应该用引导的方法,这就像用舟楫接引人上船,这样才能做到宽广包容,依靠众人而成天下之大事。

  237、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荀子·非相篇》)

  【译文】辩说小事,不如把握好事情的头绪,把握好事情的头绪,不如抓住根本。辩说小事能够精察,抓住头绪能够明白,抓住了根本就能得到辩说的根本意义。

  239、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荀子·非相篇》)

  【译文】君子自己贤能却能包容才劣之人,自己智慧却能包容愚钝之人,自己广博却能包容浅陋之人,自己专精却能包容只是驳杂之人,这就是兼容之道。

  240、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古代的君主痛恨混乱,所以指定了礼仪来加以区分,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差别来全面统治他们,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尚书》上说:“要做到整齐划一,关键在于不整齐划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41、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选用贤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谨之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母,资助贫穷的人,像这样,百姓就服从统治了。百姓服从统治,然后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古书上说:“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42、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仁德高于天下,所以天下没有人不亲近他。道义高于天下,所以天下没有人不尊重他。威严高于天下,所以天下没有谁敢与其为敌。

  243、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荀子·王制篇》)

  【译文】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礼仪是治国的本源,君子是礼仪的本源。制定礼仪,推行礼仪,培养礼仪,到达爱好礼仪的地步,是成为君子的本源。所以天地生养君子,君子治理天地。

  244、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

  【译文】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义气,所以人在天下万物中最为尊贵。人的力气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马快,但牛、马却被人役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

  245、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荀子·王制篇》)

  【译文】能够按礼仪来侍奉父母的叫做孝,能够按礼仪来侍奉兄长的叫做悌,能够按礼仪来侍奉君主的叫做顺,能够按礼仪来差使臣民的叫做君。

  246、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天论篇》)

  【译文】万物都得其(天)调和以生,都得其长养以成,看不见它化生万物的痕迹,只见到它的功效,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啊。人们都看得见大自然所生成的万物,却不知道它生成万物的那种无形过程,这就是称其为天的原因。天道难测,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只尽人事,而不费力气去寻求了解天的道理。

  247、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论篇》)

  【译文】君子尊重自己的努力,而不羡慕那些由上天决定的事;小人放弃了自己的努力,而羡慕由上天决定的事情。所以君子日益精进,小人每日退步。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