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简叔的instagram日志

简叔的主页 » TA的所有ins日志 » 查看ins日志

转载冬春轩文章

5已有 1678 次阅读  2017-11-20 10:09

蟬噪林靜鳥鳴山幽(筆雯集)

冬春軒20171120日 星期一  澳门日报“新园地”

蟬噪林靜鳥鳴山幽

    詩不在多,有句則名。梁朝王籍,存詩不多,因“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兩句而傳誦千古。該詩題為《入若耶溪》,全詩是: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明明寫的是“林靜”與“山幽”,但出現了“蟬噪”和“鳥鳴”,這豈非悖於情理嗎?其實不然,我嘗見有些作家描寫夜靜的情景,用“萬籟無聲”四字,本來已夠靜寂了,而他卻加上一句:“只有壁上的掛鐘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從這些微弱之聲都能衝擊作者的耳膜,就更顯出靜的程度,正如俗語説的:“連一隻蒼蠅飛過都聽得到”,其靜態可見。同樣道理,蟬雖噪,鳥雖鳴,而在空林曠野深山中都可以清楚分辨出哪聲是蟬聲,哪鳴是鳥鳴。王安石就用了“風定花猶落”來對“鳥鳴山更幽”。

    靜, 毛公鼎謂“不爭也”,所以靜字的本義是“止爭”,引申為“安”,內心安靜則致思密;外境安靜則慮事詳,都是“靜”的深層次意義,《禮  ·  大學》第一章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説,大學的道理,第一是要使自己本來清明的德性不被私慾所蒙蔽,而須重新清明起來。第二是要由於我已經重新清明了的本來清明的德性,也須要天下一般人也清明起來。文章特別強調:“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説:能夠知道所當止的地步,然後有一個定向,有了正確的動向,才能安定,那麼思慮才會周詳,才抵於至善。

    《荀子  ·  仲尼》:“福事至則和而理,禍事至則靜而理。”這是説:好事到來須妥當穩重地對待,禍事到來應冷靜沉着處理。着眼點在於“穩重”與“冷靜”。有時我會想,“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墨子 · 非攻下》:“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墨子認為節制四方,人神和協,天下便平靜。與靜相對的是動。因何而“動”?《淮南子  ·  本經》:“怒斯動,動則手足不靜。”其實很多問題是不足以動怒的,正如上面所説:“天下本無事”。切記《淮南子》説的:“怒則血充,血充則氣激,氣激則發怒。”一言以蔽之,只有一個“靜”字,因為“靜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惜世事往往像《韓詩外傳》所説:“樹欲靜而風不止”,其可奈何!

    冬春軒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