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菊前篱下的instagram日志

菊前篱下的主页 » TA的所有ins日志 » 查看ins日志

小城电业的艺术名人

已有 180 次阅读  2015-09-19 11:20
小城电业的艺术名人——我的哥们儿王恒斌侧记

夜已经很深了。在一间略显逼仄的房间里,依然灯火通明。一个中年人紧皱眉头,凝视着一个奇形怪状的树根,反复端详,不时地围着树根转来转去。忽然,他一拍大腿,猛地站起来:“天哪!这不就是一只蝴蝶犬吗?”他拿起雕刻刀,凿子,对树根雕琢起来。把头部前突的枝干适当截取,雕出犬的口鼻;再把臀部后伸的枝干适当截取,削尖磨光,活脱脱就是一条极尽亲近友好姿态的小尾巴;头顶突出的两个短粗枝干,经雕琢后恰好是犬的两个耳朵;那堆积隆起的节瘤,恰似臀部厚厚的绒毛;对称分布在前突枝干两侧的两个节疤,就是非常传神的眼睛!整个作品,除口鼻、耳朵、尾巴略加雕琢外,其余完全是树根的本来形态。

这个中年人就是扎兰屯供电局的王恒斌。当他把这个作品完成时,已经到了深夜12点。收起工具,他却无论如何也收不住激动、狂喜的心,立即打电话叫来书画家高振海、马志友两位好友。两位睡眼惺忪的艺术家看到这只蝴蝶犬时,一下子惊呆了:“杰作,绝对的杰作!你为这么一个本来很不打眼儿的树疙瘩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两位书画家高兴得手舞足蹈。

兴之所致,王恒斌跑到楼上拿来白酒、香烟、罐头、火腿和花生米,就在车库里与两位好友豪饮起来。三个人都有着很深的艺术修养,都是线条和构图方面的专家,都是视艺术为生命的人。谁有了新的作品,大家都会在一起品评、欣赏一番。可是这次,除了分享王恒斌的快乐之外,就剩下啧啧赞叹了。

“起初,我也没把这个树根太当回事儿。说心里话,我当时只是看中了那一片疙疙瘩瘩隆起的节瘤,想把那个部位截取下来,做成底座。可是,每次要下手截取的时候,总感觉到冥冥之中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形象在我脑海中萦绕。原来,就是这个可爱的小家伙。”

“我觉得,表情这么丰富的一只蝴蝶犬,好像不应该独立存在。如果你把它放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那艺术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高振海醉意朦胧地说。

不知不觉中,几瓶白酒都见了底儿。刚刚出世的小蝴蝶犬依旧蹲在那里,调皮而又奇怪地倾听着3个趴在桌上的大男人那如雷的鼾声……

几天后,一条小蛇“爬”到蝴蝶犬的跟前。2个可爱的小动物用同样可爱的表情,把人们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与根艺结缘,关注泥土中的美

在扎兰屯供电局,王恒斌是远近闻名的艺术名人。铁工、木工、瓦工、油工,样样拿手;书法、绘画、雕塑,深受业内人士好评。然而他最痴迷的,是根艺。目前,他已创作30多件令国内著名收藏家、书画家、摄影家赞叹不已的根艺作品。这在全国根艺界也是为数不多的。走近王恒斌,就走进了一个神奇的根艺世界。

王恒斌从事根艺创作的诱因其实很简单。1986年,他大哥为别人打家具,家具的层格之间本来应该用细圆木作支撑,可是他大哥却突发奇想,用两种形状奇特的根材作支撑。这样一来,本来很普通的一件家具,就平添了许多艺术气息,令客户非常满意。这件事,使在书画艺术方面有着深厚造诣的王恒斌大受启发:如果根据树根的天然造型,加工成艺术作品,不是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吗?从此,林场内、柴垛里、河滩上的树根,就引起他的极大兴趣。走进根的世界,他才惊奇地发现,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竟然在泥土中蕴藏着本真和大美。

王恒斌创作的第一件作品,是一条中国龙。龙尾、龙身、龙爪、龙头以及龙甲、胡须都自然天成,颇具神态。他只把龙头部位的根干适当截取,并用手锯加工出一个三角形,对上下两部分略加雕饰,一条昂首咆哮的中国龙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当时,扎兰屯市根艺发烧友有七、八位,王恒斌这位后来者的第一件作品,就技压群雄。书画家高振海偶然中见到这幅作品后,大为惊讶:“你小子,什么时候爱上这个行当了?出手不凡呀!”

此后几年中,王恒斌陆续创作出雄狮、森林之王等十几件作品,而且件件是精品。

在一次艺术圈人士的聚会上,几位根艺发烧友兴致勃勃谈论着彼此的根艺作品。性格内敛的王恒斌只是饶有兴致地听。饭后,大家相约去几位发烧友的家中看作品。王恒斌看后,一直在心中叹息:“可惜了这些根材!”书画家马志友和高振海看后说:“大家可能不知道吧,咱们恒斌老兄近几年也在搞根艺,咱们到他家去看看怎么样?”

众人将信将疑。可是一进入王恒斌的家,看到窗台上、柜子上和茶几上摆放的根艺作品,大家不禁眼前一亮,惊叹不已。这一件件作品,构图精妙,曲线流畅,形态逼真,节疤、节瘤和根皮的去留都恰到好处。而且制作手法也特别精巧。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绝对是根艺,人为加工、雕琢的成分最多不超过15%。

“哈!王恒斌,你小子深藏不露啊!跟你一比,我们那些东西真该劈了烧火!”

此后,王恒斌的麻烦就来了。发烧友们只要发现有艺术造型的根材,就运到王恒斌家里,让他给创作;有时已经上床休息了,还有好友打来电话,说某某领导、某某根艺同行或某某收藏家要到他家里看作品。这些年来,他替发烧友创作的作品有40多件。至于来自北京、大连、哈尔滨等全国各地的拜访者和求购者,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有多少位。20056月,北京赏石学会秘书长沈宽先生慕名登门拜访,而且是用非常惊喜和愉悦的心情看完了他的全部作品,并给予这样的评价:“我虽然不太懂根艺,但是我见识过很多根艺作品。我敢说,你的这些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也绝对上乘,是精品!”

2006年,内蒙古电视台《蔚蓝故乡》栏目组到呼伦贝尔市采风时,把王恒斌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根艺成就的代表人物,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

征服妻女,老婆孩子齐帮忙

最初,王恒斌的妻子和女儿并不赞成他搞根艺创作。原因很简单:别人家里摆放的都是鲜花、工艺品等装饰品,可自己家里到处堆满了树根;别人家的浴缸是用来洗浴的,可是他家的浴缸里泡满了大大小小的树根;别人都是通过装潢、字画什么的赚钱,可是王恒斌只搭钱不赚钱——骑着摩托车寻根要花油钱,大老远发现了好树根要雇人雇车往回运,得花人工钱和车钱,不断订阅和购进的书籍、资料和各种锯、凿、刀等工具,已经花费了近万元……而且,家境不是很宽裕。但是,随着王恒斌作品的增多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妻女渐渐由反对变成支持。毕竟,妻子当初是因为仰慕他的才华才与他结合的;毕竟,女儿的身体中流淌着他充满艺术细胞的血液。看到家中摆放的根艺作品,看到登门拜访者无一例外对这些根艺作品赞不绝口,妻子和女儿的目光中就会闪现出难以掩饰的骄傲和自豪。

有了满意的树根,高兴的是王恒斌,挨累的是主动帮忙的妻子和女儿。因为,创作前的准备工作,是十足的力气活和精细活。为了去皮,有些树根必须在水中浸泡一定的时间,一家三口人就你搬我抬,趔趔巴巴地把树根弄进浴缸。去皮后需要晾干,还得趔趔巴巴的把湿漉漉的树根从浴缸中弄出来,放到阳台上自然晾干。每次挪动硕大的树根,全家人都累得满头大汗。但是妻子和女儿也有费力不讨好的时候。比如,碰断了一个很不起眼儿的根须,在妻女看来无所谓。但是王恒斌心里非常清楚:少了这个根须,作品的艺术形象就大打折扣了,甚至整个根材都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创作的必要。这时,王恒斌不忍心责怪妻女,只是自己顿足捶胸:“完了完了,这回这个树根真成了没用的树疙瘩了!”

有了一次这样的教训,他再也不让妻女上手了。偶尔搭把手,也得他在旁边盯着、嘱咐着。他不发话,妻女连挤夹在树根上的石头都不敢动。因为她们知道,这块石头,很可能就是作品完美艺术形象的一个支撑点。

后来换楼时,妻子一咬牙,把新楼下的一个车库也买了下来,专门给王恒斌做创作室。于是,人们就会经常看见,已经是三更半夜了,王恒斌的车库里仍然亮着灯……

灵感一触即发,敏锐的目光总是在追寻

“好的根材虽然是凤毛麟角,但只要有一双永不懈怠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会有所收获。”与根艺结缘20多年来,王恒斌始终这样认为。一些与树根有关的信息和场所,他格外关注。公路建设工程开工,他想法设法通过关系找到工程指挥部,了解被占用的林地内树根的去向。早晨起来散步,别人都是到公园或者广场晨练,而他的去处是附近的河岸和沙滩。因为那里经常有从上游漂来的树根。到农村走亲访友,进村儿后他首先打听和观察谁家有大量的树根……

在王恒斌眼中,那些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废树根,和地面上的景物一样,同样具有自然美,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象,在各种形态中蕴藏着内在的艺术魅力和生命的内在活力。能以“似像非像”的艺术形象,赋予这些废树根以新的生命,使其变废为宝,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自己内心的那份充实和欣慰、狂喜是无法言喻的。而且,引发王恒斌艺术灵感和创作冲动的,有时仅仅是树根的一个枝、一个须、一个窟窿、一个节疤或者纹理和色泽。

为了寻根,从不吸烟的王恒斌总是随身带着几盒好烟。老乡家的木柴垛往往很大,要想翻动,必须经主人同意。王恒斌总是先给主人敬烟,夸奖主人,“是不是正经过日子人家首先要看这家是不是有大柴垛”,主人乐呵了,痛快地说:“看着**用你就拿走,反正在我这里早晚都是一堆灰……”本来是一垛木柴,让他这么一翻腾就成了一片,最后还得给人家整整齐齐地码好,弄不好还要白忙活——折腾了半天没有相中的。

之所以这么费力气去寻根,源于他对艺术的执着。他始终认为,根艺就是根艺,不是雕刻。用一根粗细适中的木材就能雕刻出一个人物或者一个动物,但那是雕刻,不是根艺。根艺不光靠雕刻技法来塑造形象,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利用根的各种自然形态,抓住那些富于变化的特点,巧妙妥善加以利用。在尊重树根自然形态美的前提下,去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

《长寿龟》这幅作品的最初形态,就是沙滩上一个支楞八翘的树疙瘩。被王恒斌发现后,他一眼就看出,这个树根太有价值了!那小树瘤密集覆盖的部位,俨然就是龟背。从树疙瘩向四处伸展的枝杈,稍加雕饰,就是龟的头和足。看着看着,眼前就已经不是静止在沙滩上的树根,而是一只龟在蹒跚着爬行。这幅作品刚刚创作完毕,风声就不胫而走。观赏者、求购者络绎不绝。对于观赏者,他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着发现这个树根的过程;而对于求购者,不论出到多高的价位,他一律婉言拒绝。

《森林之王》也是王恒斌比较得意的一幅作品。这是在一个林场的废木堆中发现的。当时,这个树根底部的纹理、瘤质、形态和粗大的根干上疏密有致的裂纹,尤其是那个大窟窿,立刻让他眼睛一亮:好根!他阻止了正要将这个树根锯断劈开送进伙房的油锯手,从几百里外运回家。当时,一些根艺发烧友和几位书画界朋友都不以为然:“你费这么大劲把它整回来,有啥用?”

王恒斌让人帮忙把树根抬起倾斜到一定角度:“我从这儿截断,以这个大窟窿为基础,修饰成虎嘴……”行家一点就透,没等他说完,大家就豁然开朗:“真有你的,不愧是大手笔!”

远远近近的木材加工厂,是王恒斌经常光顾的地方。疤遍体、瘤满身的木材,通常来讲用途都不是很大。即便勉强使用,也要用大锯去掉很厚的一层,才能根据需要进行再加工。但是这些被去掉的疤疤癞癞的“板皮”,在王恒斌眼里却是宝贝。因为他们很可能就是一块上好的根艺作品的底座材料。底座之于根艺作品,就相当于土壤和环境,对作品有很重要的烘托和渲染作用。比如《远古》这幅作品,正是以丘陵密布、荒凉神秘的远古高原的形象出现的底座,才形成了作品沧桑凝重的主题。否则,这幅作品也只不过就是一头生动的大象而已。

不图名利,只为发现美、创造美

伴随着艺术成就而来的,是王恒斌在根艺届的社会影响。而这种社会影响,完全来自于民间的口传笔扬,而不是源于集中展出和各种荣誉的光环而形成的轰动效应。因为到目前为止,他仅仅于20076月份,被动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艺术作品展。他太爱他的作品了,对于每一件作品,都备加呵护和珍惜,唯恐在移动和运输过程中出现任何损伤。他常说,我迷根艺,不为名利,只是喜欢,只是为了把根的自然美,从泥土里揭示出来。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这是王恒斌一生守护的心灵净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回归自然成了时尚追求。根艺这古朴、自然的美备受青睐。比如《觅》这幅作品,潮涌鸥鸣中,各种不同类型的鸟儿在海滩上休憩、漫步、觅食。这种空灵、和谐、宁静的艺术氛围,让人很容易平静浮躁的情绪,让灵魂在净化、涤荡中超脱!

王恒斌说,“我所追求的,就是通过作品给人以启迪、震撼和感染的同时,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