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云儿yuner的instagram日志

云儿yuner的主页 » TA的所有ins日志 » 查看ins日志

泉河头史话

已有 353 次阅读  2016-12-25 06:15   标签唐山市  朱元璋  河头村  明太祖  双桥镇 

□ 李树生

开平区郑庄子镇现有前泉河头村和北泉河头村。其实,这两个村原来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因陡河水库扩建工程,从水库东岸迁建而来的泉河头一个村。

原泉河头村地处唐山市郊区北部燕山余脉的围山西麓,隶属今开平区双桥镇管辖。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挂帅扫北时,围山以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以北是层峦叠嶂的燕山余脉,地势险要,燕王派一员大将领兵镇守这座海拔256米高的围山。为了解决人喝马饮问题,将士们在围山脚下开凿了一眼山泉。在接近顶峰的陡峭处,用石料砌成一条6尺多长、2尺多宽的台阶。时隔600多年,至今仍依稀可见通往山顶的蜿蜒小路和保留着石砌台阶。

山泉开成后,一年四季流水不断,逐渐流成了一条小河。因泉水清澈,汩汩流淌之声似银鸽鸣叫,昼夜不停,故得名“银子河”。河水绕过西部一个村子的村东、流经村北、从村西头注入陡河,人们为这个村取名“泉河头”。每年春季,银子河两岸杨柳成荫,泉河头村内松柏苍郁,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相传清末有一秀才,见景生情,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一首藏头诗:“泉傍高山景最幽,河环村北水长流;头寻麓地知源远,庄种苍松绿百秋。”四句诗的头一个字连续读,便是“泉河头庄”。张姓和刘姓两户人家在这里繁衍生息几百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已发展到600多人。

穿越历史时空,追寻泉河头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做出的贡献,令人刻骨铭心。

在抗日战争时期,泉河头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一群爱国青年踊跃参加冀东第十二团。在1938年至1941年间,有5名刘姓、张姓、周姓的侦察员和战士牺牲在丰玉遵战场的对日作战中。在解放战争时期,泉河头一带是“拉锯”地区,白天是敌占区,顽军、伙会清乡抢粮;夜间是解放区,县大队、区小队神出鬼没打击敌人。20世纪50至70年代,曾在泉河头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周焕兴,当年就是区小队的,背着老套筒步枪好几年,配合滦西县县大队打游击,为唐山北部地区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195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兴建陡河水库,这是建国后全省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拦河土坝全长3867米,设计坝顶高程39米,防浪墙顶高程40.2米。设计洪水位36.47米,总库容2.08亿立方米。是年12月,根据水库工程设计的32.5米迁建高程,决定34.5米高程以下的泉河头等14个村进行移民迁建。泉河头及周边村庄将农民赖以生存的河套区的沃土良田奉献给水库建设,居住的房屋从围山脚下的村落迁移到围山的西山坡上。

1970年3月,陡河水库又进行扫尾扩建工程,按千年一遇标准设计。扩建工程包括土坝加高和兴建一座溢洪道工程。设计坝顶高程41.2米,设计洪水位为41.0米,总库容3.397亿立方米。为此,泉河头村提前于1967年又进行第二次迁建,而且是异地迁建。村民们克服故土难离的思想,整体搬迁到郑庄子公社。因为既要安排立村建庄的土地,又要拨出保证1000多人口粮的耕地,哪一个村都难以整体接收安置。所以,将泉河头一分为二成为两个村,近百户张姓人家被安置在郑庄子公社驻地南1公里处,100多户刘姓人家被安置在郑庄子公社驻地东北方向的3.5公里处。一晃就是半个世纪。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