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云儿yuner的instagram日志

云儿yuner的主页 » TA的所有ins日志 » 查看ins日志

国学经典名句(二)

已有 94 次阅读  2017-09-20 13:24

【41】;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译文】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42】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43】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可贵的,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造反;小人只有勇没有义,就会做土匪强盗。”

  【44】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张问政时)说:“在位的时候不要疲倦怠惰,执行政令时要保持忠心。”

  【45】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道经第二章》)

  【译文】老子说:“明道之君总是无欲无为,顺乎自然。总是依顺事物自身的客观规律去行政施教而不以个人的欲望好恶而妄为兴废。”

  【46】

  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老子说:“如果君王无私无欲,知足而不贪,就不会遭到百姓的唾弃和羞辱,凡事适可而止,与世无争,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国家自然能长治久安了。”

  【47】

  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道德经·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能过透彻了解别人思想行为的人确实聪慧,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长短优劣的人确实最为明智。”

  【48】

  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能够战胜敌手的人确有力量,而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

  【49】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德经第九章》)

  【译文】老子说:“手中已然握持其物仍然贪多而抓握不止,倒不如及早罢手为有得。手中已然握执尖利之器还要锤砸不止必欲使之锋锐无比,那绝不可能使其保持长久。大肆聚敛而使得金玉满堂、珍宝无数,这世上没有谁能够守护得住。富有尊贵而骄奢淫逸,那只能给自己招致灾祸。事成功遂便隐身退后,这事上天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50】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德经第十二章》)

  【译文】老子说:“缤纷的色彩看就了就会让人两眼昏花,歌乐欢动,喧哗不已,听久了就会使人耳聋失聪。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使人胃口病伤而厌恶饮食。驱马奔驰,围捕田猎,时间久了会让人心智狂乱而纵情放荡。贪求宝物而不知满足,时间久了就会使人行为乖戾而举动失常。”

  【51】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

  【译文】老子说:“持守‘道’,就能治理好万事万物,就能统御好家国天下。据其‘有’而察其‘无’,得以知晓远古及其初始情况,这样就明了了‘道’的整个体系。”

  【52】

  老子曰:“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译文】老子说:“所以堂堂正正的士子总是持守质朴醇厚之‘道’,而绝不实行虚华无用之‘礼’;他的居处行为总是那么忠厚朴实,而摒弃那些浮华浅薄之事。”

  【53】

  老子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施无为之政所获得的功效之大,行不言之教所获得的收益之多 ,天下万物是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

  【54】

  老子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老子曰:“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六章》)

  【译文】老子说:“故而君王虽然位居于民众之上,但民众并不因此感到有负担;虽然身居于民众之前,而民众并不因此感到有所妨碍。天下之人全都乐意推举他成为君王而并不厌烦其在上位,不就是因为他谦卑处下,无欲不争,因此天下也就没有谁能够同他相争吗?”

  【55】

  老子曰:“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曰:“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道经第三十四章》)

  【译文】老子说:“明道之君能够被人尊崇而统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始至终不妄自尊大而能虚静处下,所以才能为天下人所归附和拥护,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贵和伟大。”

  【56】

  老子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道经第七章》)

  【译文】老子说:“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无欲无私,反而(如私欲之人所说的)‘成就其私’吗?”

  【57】

  老子曰:“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

  老子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道德经·道经第五章》)

  【译文】老子说:“君王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8】

  老子曰:“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德经·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文】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59】

  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道经第十六章》)

  【译文】老子说:“天下万物蓬勃生长,我则观察它们的最后归宿。万物虽芸芸而生,纷然杂陈,而最终全都各自返归其根。返归其根即处虚守静,就是复归其本性。”

  【60】

  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道德经·德经第七十一章》)

  【译文】老子说:“虽能深通大道而不自以为贤智聪明,是非常高明和值得推崇的。如果不通晓大道却自以为是,就非常愚蠢而令人厌恶了。”

  【61】

   老子曰: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老子曰:“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三章》)

  【译文】老子说:“遵循大道而有德的君王,“道”自然也就关爱他,扶助他,而使他得到民心和天下。那些不能合同于大道的君王,“道”当然也就离弃于他,而使他丧邦失国,众叛亲离。”

  【62】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

  【译文】老子说:“那些能够柔弱委屈以适应于外物的,才能坚韧有恒而保全其身;那些能够枉曲其身而使之协和于环境的,才能确实做到端平正直;低洼之地才能存聚泥水而逐渐增高;破败之物清除之后,才能更换使用新的东西;空手抓物而知足不贪,才能有所获得;若已经握持其物而依然贪多,反而会心生疑惑而不知所措。因此,圣明的人总是抱一守道,以虚静无为作为其行政施教的根本法则。”

  【63】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九章》)

  【译文】老子说:“所以,圣明之人总是遵循常道,顺乎自然,摒弃那些过渡的、夸大的、极端的行为。如此则可以畅万物之情而适万物之性进而实现天下大治。”

  【64】

  庄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逍遥游》)

  【译文】庄子说:“小智不能比匹大智,寿命短的不能比匹寿命长的。”

  【65】

  庄子曰:“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曰:“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译文】庄子说:“没有实用之处,又怎么会有招来什么祸害呢?” (注:庄子强调无用之用为大用。)

  【66】

  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閒閒。”

  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子说:“大知广博,而小知精细;大言气焰盛人,小言则论辩不休。”

  【67】

  庄子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庄子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子说:“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所以说彼方是出于此方对待而来的,此方也因着彼方对待而成。”

  【68】

  庄子曰:“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庄子曰:“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庄子·齐物论》)

  【译文】庄子说:“安适于生死年岁,安适于是非仁义,邀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也就能寄寓于无穷的境域。”

  【69】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译文】庄子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智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没有限度的智识,就会弄得很疲困;既然这样还要去汲汲追求智识,就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了!”

  【70】

  接舆曰:“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译文】孔子到楚国,楚国狂人接舆走过孔子门前唱着:“来世是不可期待的,往世是不可追回的。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71】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庄子·德充符》)

  【译文】孔子说:“死生是一件极大的事,却不会使他(此指鲁国断脚之人王骀)随之变化,就是天覆地坠,他也不会随着遗落毁灭。他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主宰事物的变化而执守事物的枢纽。”

  【72】

  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仲尼曰:“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德充符》)

  【译文】孔子说:“德,乃是最纯美的修养。德不着形迹,万物自然亲附而不肯离去。”

  【73】

  庄子曰:“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庄子曰:“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德充符》)

  【译文】庄子说:“所以只要有过人的德性,形体上的残缺就会被人遗忘。人们如果不遗忘所应当遗忘的(形体),而遗忘所不应遗忘的(德性),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74】

  庄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庄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

  【译文】庄子说:“不忘记他自己的来源,也不追求他自己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是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作为去辅助天然。”

  【75】

  孔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孔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译文】孔子说:“鱼游于江湖之中就忘记一切而悠悠哉哉,人游于大道之中就忘了一切而逍遥自适。”

  【76】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庄子·大宗师》)

  【77】

  庄子曰:“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庄子曰:“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庄子·大宗师》)

  【译文】庄子说:“圣人要游于不得亡失的境地而和大道共存。对于老少生死都善于安顺的人,大家尚且效法他,又何况那决定着万物的生成转化的道呢?”

  【78】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译文】颜回说:“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摆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执、免于智巧的束缚,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

  【79】

  庄子曰:“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

  庄子曰:“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庄子·应帝王》)

  【译文】庄子说:“对于事物无所偏私,弃浮华而复归真朴,不知不识的样子,在纷纭的世界中持守真朴,终身如此。”

  【80】

  庄子曰: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译文】庄子说:“至人的用心犹如镜子,任物的来去而不加迎送,如实反映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所损伤。”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