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云儿yuner的instagram日志

云儿yuner的主页 » TA的所有ins日志 » 查看ins日志

国学经典名句(六)

已有 150 次阅读  2017-09-27 01:22

248、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荀子·正论篇》)

  【译文】浅的东西不足以测量深的东西,愚昧的人不足以与智慧的人相谋,坏井里青蛙无法和它谈论遨游东海的乐趣。

  249、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礼,上是用来祭祀天的,下是用来祭祀地的,也是表示对祖先和君师的尊重,这是礼仪的三个根本。

  250、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厚重的德行,是积累礼仪所致;君子博大的精神,是处处遵循礼仪所致;君子高尚的品德,是推崇礼的结果;君子能够明察,是因为完全做到了礼的要求。

  251、礼者,谨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礼,对于生死之事的办理最为慎重。活着,是生命的开始;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生与死都能按照礼处理得十分妥善,人道就全了。所以君子敬畏生命而慎重对待死亡,态度如一,这就是礼义文理了。

  25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馀,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荀子·礼论篇》)

  【译文】礼,就是用来取长补短,减少多出的,弥补不足的,既要达到爱慕崇敬死者的礼节目的,又能养成按照礼的规则去做的美德。所以文饰与粗恶、声乐与哭泣、恬愉与忧愁,这些情感是对立的;然而礼都能兼用,随时变换使用。

  253、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篇》)

  【译文】所以说: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质;人为,是盛大的礼法文理。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254、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治理它;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世界上的万物和人类,必须依靠圣人制定礼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255、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译文】丧礼,就是用生前的样子去装饰死者,大致模仿他活着的时候的样子把死者送走。 所以侍奉死者如同生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活着的时候,对于生死存亡都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

  256、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译文】刻薄死者而厚待活着的人,这是墨家的主张,刻薄活着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这是糊涂,杀死活着的人去陪葬死者,这是害人。大致模仿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情形去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终无不合宜完善,这是礼义的法则仪式,是儒家的主张。

  257、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译文】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人们共同居住、和谐统一的道理全在这里了。

  258、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荀子·乐论篇》)

  【译文】人不可能没有快乐,有快乐就不能不有所表现,有所表现而不去引导,就会流于乱。先王憎恶这种乱,所以制作了雅、颂的音乐以引导它。

  260、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纷乱。

  261、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声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百姓而使其和睦。

  262、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乐论篇》)

  【译文】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金石丝竹之声,是用来引导道德的。音乐得到推行人们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263、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篇》)

  【译文】君子喜欢音乐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小人喜欢音乐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用道来控制欲望,就会喜乐而不悖乱;欲望过分而忘记了道,就会迷惑而不快乐。

  264、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荀子·乐论篇》)

  【译文】礼乐的关键是能约束人心。源于人心,极尽情感之变化,是乐的本质;表达诚心,去掉虚伪,是礼的原则。

  265、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大凡人的通病,是被片面的认识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正确的道路。纠正了片面的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二意则必然产生疑惑。

  266、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只看到远处能成为蔽,只看到近处能成为蔽,博学能成为蔽,浅薄能成为蔽,泥古不化是蔽,知今不知古也是蔽。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差异,有差异就会互相形成蔽塞,这是人思想方法上的通病。

  267、“知贤之为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彊之,其福必长。”此之谓也。此不蔽之福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能够识别贤良的叫做明,能够辅助贤良的叫做能,在这方面勤奋努力,他的幸福一定长久。”这就是不被蒙蔽的福气。

  268、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荀子·解蔽篇》)

  【译文】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颇的坏处,看到了蔽塞的祸害,所以不特别喜好一样东西,也不特别憎恶一样东西,不过分强调开始,也不过分强调结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远,不过分博大,也不过分浅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269、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

  【译文】人天生有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