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云儿yuner的instagram日志

云儿yuner的主页 » TA的所有ins日志 » 查看ins日志

国学经典名句(七)

1已有 269 次阅读  2017-09-27 01:26

 348、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译文】没有专一精诚的精神,就没有清明的智慧;没有坚定不移的行为,就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彷徨于歧路的人到达不了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会被两者不容。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

  349、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荀子·劝学》)

  【译文】不可以和他说却和他说叫急躁,可以同他说却不同他说叫隐瞒,不看脸色而说叫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顺其人之可与言否,小心谨慎地言说。

  350、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荀子·劝学》)

  【译文】权力和利益不能打动他,众人不能改变他,天下之大也不足以动摇他的心志。生执于此,死由于此,这就叫道德操守。

  351、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

  【译文】箭靶树起来,弓箭才会射到那儿,林木长得茂盛,才会招来斧头的砍伐。树林成荫,鸟雀才会栖居其上。醋变质后蚊虫才会聚生其中。所以言语有时会招来祸患,行为有时会招致侮辱,君子于自立之所一定要慎重选择。

  352、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译文】凡一种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有对应的关系。肉腐烂后就会生蛆,鱼枯死后就会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灾祸就要发生了。

  353、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荀子·礼论》)

  【译文】祭祀,是表达人们对死者思慕之情的方式,是忠信爱敬之德的极致,是礼节文饰的极盛,如果不是圣人,是不能理解其中的精义所在的。圣人明白其中的意思,士君子安心去实行它,祭祀之官则以之为职守,百姓则以之为习俗。

  354、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後学者也。(《荀子·劝学》)

  【译文】学,就是求其专一。一会儿出,一会儿进,那就不过是一般人了。从善者少,从不善者多,就是桀、纣、盗跖之流了。完全、彻底地学善,才可以称得上是学者。

  355、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後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

  【译文】孝,是德行的根本,王道教化就是由孝产生的。身体毛发皮肤,都是受父母所赐,不敢毁伤父母赐予的身体发肤,这是孝的起点。以孝道立身处世,名扬后世,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终点。

  356、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孝经·天子章》)

  【译文】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他人,敬父母的人不敢侮慢他人。先将爱心与敬心全部用来侍奉父母,再把这种孝道的德教施加给天下百姓,为四海人民做出典范,这就是天子之孝。

  357、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而民之行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曾子·仲尼闲居》)

  【译文】孔子说:“孝,是天地的常道,是人民行为的准则。天地显示它的常道,而为人所效法。君子效法上天的光明,顺应大地的利义,用来和顺天下。所以君子的教化不待严肃而自然成功,为政不需威严而自然得到治理”。

  358、子曰:“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曾子·仲尼闲居》)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的人,居于上位不骄傲,处于下位不作乱,在众人中不忿争。居上位骄傲就会危亡,在下位作乱就会招致刑罚,在众人之中忿争就会导致兵刃加身。”

  360、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曾子·仲尼闲居》)

  【译文】孔子说:“墨、劓、剕、宫、大辟五刑之类律令有三千条,其中最大的罪是不孝。要挟君主的人目中无上,非议圣人的人目无法纪,否定孝道的人目无亲情,无上、无法、无亲就是社会大乱之道”。

  36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在于亲爱人民,在于使人们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之道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定力;有定力,然后才能心静;心静下来,然后才能精神安稳;精神安稳,然后才能展开思虑;展开思虑,然后才能有独到的心得。

  36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译文】研究事物原理而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而后意念诚实,意念诚实而后心志端正,心志端正而后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身修养而后整顿好家庭,整顿好家庭而后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而后天下太平。

  36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

  【译文】做人君的要止于仁爱,做人臣的要止于恭敬,做人子的要止于孝道,做人父的要止于慈祥,与国人交往要止于诚信。

  364、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大学》)

  【译文】人们对自己亲爱的人往往过分偏爱,对自己轻贱厌恶的人往往过分轻贱厌恶,对自己畏敬的人往往过分畏敬,对自己同情的人往往过分同情,对自己傲视怠慢的人往往过分傲视怠慢。因此,能够做到喜爱某人而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某人而能知道他的优点,这在天下是少有的。

  365、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大学》)

  【译文】君子应该首先注重德行。君主有德行才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会有国土,有国土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使用。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事。如果轻根本而重末事,那就会与民争利。

  366、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礼记》)

  【译文】孝子的养老,让父母的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志;让父母的耳目快乐,休息起居安逸,提供饮食奉养父母,直到孝子生命结束。这里所说的终身,不是终父母之身,而是终孝子之身。

  367、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礼记》)

  【译文】孝有三种情形:小孝奉献气力,中孝建立功劳,大孝无穷无尽。慈幼爱长,忘记劳苦,可以算是小孝的用力;尊重仁者,安顿义者,可以算是中孝的建立功劳;广泛施惠,备其物用,可以算是大孝的无穷无尽。

  368、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愤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礼记》)

  【译文】一开口说话而不敢忘记父母,因而恶言不出口,怨愤之言与自己无关,然后才能做到不辱身体,不让父母蒙羞,这样做可是说是孝了。

  369、曾子曰:“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悌,可谓知终矣。”(《曾子·养老》)

  【译文】曾子说:“孝敬父母的人善于侍奉君主,尊敬哥哥的人善于侍奉官长。君子一孝一悌,可以说是自己修养的终点了。”

  370、曾子曰:“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曾子》)

  【译文】尽自己的努力,对父母有礼,以端庄、恭敬的态度使父母安享晚年,父母有了过错,就不倦地委婉劝谏父母,继续听从父母之命而不敢稍加怠慢,快乐地履行忠信之道,祸咎也就不会发生,这可以说是孝了。

  371、曾子曰:“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逮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曾子》)

  【译文】曾子说:“一去而不复返的是父母。节限到了而不能增加的是年寿。所以,孝子虽然想多奉养父母几年,但父母年寿却不等人,如同树木想长得更直一些,但成长时机已过而不再回来。”

  372、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曾子》)

  【译文】曾子说:“亲昵过分就相互怠慢,庄重过分就没有亲切感,因此,君子的亲昵到足以快乐交往的程度就行,君子的庄重到足以成礼的程度即可。”

  373、子思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故君子之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後能起。” (《礼记》)

  【译文】子思说:“先王制作礼仪,为的是让感情过重的人俯下身子迁就一下,让感情过淡的人踮起脚能够上标准。君子替父亲守丧,三天不喝水和米汤,扶着丧杖才能站起来。”

  374、曾子曰:“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曾子·子思子》)

  【译文】说话不离修身,这是说话的关键;行动不离修身,这是行动的根本。说话抓住了关键,行动抓住了根本,这就可以称得上对大道有所知闻了。

  375、与君子游苾乎,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曾子全书》)

  【译文】和君子交游,如同进入馨香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渐渐与之同化了。与小人交游,如同把自己卖到臭烘烘的鲍鱼店一样,久而不闻其臭,也就与之同化了。

  376、曾子曰:“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爱惜时光以便学习,抓紧时机将所学付诸行动,困难的事不逃避,容易的事不随从,只看义在哪里,每天早晨就开始攻治学业,晚上自我反省思考,一直坚持到死的那一天,这样做可以说是守住自己的学业了”。

  377、曾子曰:“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广博地学习,谨小慎微地守持学业,少说话,笃厚地行动,行动一定要在他人之先,说话一定要在他人之后。君子应该终身以忧患意识恪守这些信念。”

  378、曾子曰:“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行动不要追求立即有名声,做事不要追求立即成功。自身说了话,为后人所称颂;自身做了事,为后人所秉持。君子应该终身诚惶诚恐地恪守这些信念。”

  379、曾子曰:“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不因为善事微小就不做。自己的善行应该隐匿,但不要隐匿别人的善行。别人知道你的善行,就随别人所愿;如果别人不知道你的善行,那就只要自己知道就行了。君子终身以忧患意识恪守这些信念。”

  380、曾子曰:“君子祸之为患,辱之为畏,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恐其及己也。”(《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把灾祸看做可怕的事,把侮辱看做是可畏的事。看到善事,怕的是自己不能参与;看到不善的事,唯恐自己也会做同样的事。”

  381、曾子曰:“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要用思虑战胜血气冲动,先思考而后行动,先讨论而后践行,既然践行就一定要想到此事可以对人说,既然对人说了就一定要想到此语能够兑现,既然兑现就一定要想到没有后悔之言,这样做可以说是慎重了。”

  382、曾子曰:“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自己善良,也喜欢别人善良;自己能干,也喜欢别人能干。自己虽不能干,也不要攀求别人援助。”


383、曾子曰:“君子好人之为善,而弗趣也,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过而不补也,饰其美而不伐也,伐则不益,补则不改矣。”(《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喜欢别人为善,但不要趋炎附势;讨厌别人为不善,但也不要嫉恶如仇。君子讨厌有过错而不要去小修小补,装饰自己美德而不自我夸耀,自我夸耀就不会再有进步了,小修小补过错就不会改正了。”


384、曾子曰:“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而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不预言别人之恶,不因失信而使别人疑惑,不讲别人过错,而要成全他人之美。既往不咎,以观后效,别人早晨有过错晚上改正就给予赞许,晚上有错早晨改正就给予赞许。”

  385、曾子曰:“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见其一,冀其二;见其小,冀其大;苟有德焉,亦不求盈于人也。”(《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行义就能持之以恒,为善就会有亲邻。君子看到别人有一善,就希望别人有二善;看到别人有小善,就希望看到别人有大善;只要别人有一些美德,就不求别人十全十美。”

  386、曾子曰:“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惕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可言而不信,宁无言也。”(《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进入他国,不说该国的名讳,不犯该国的禁令,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说让人恐惧警惕的话。所以说,与其奢侈,宁愿俭朴;与其倨傲,宁愿拘束;与其说话不被人相信,宁愿闭口不说。”

  387、曾子曰:“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无私矣。”(《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恭敬而不畏惧,安逸而不发舒,谦逊而不谄媚,宽容而不放纵,施惠而不俭约,正直而不走捷径,这样做可以说是无私了。”

  388、曾子曰:“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谤,就之不赂。”(《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不断绝朋友的欢心,不要求他人对自己尽礼,有来依附者不为之快乐,有离去者不为之生气,别人离你而去不要恶言诽谤,别人接近你也不要用财物贿赂。”

  389、曾子曰:“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 君子弗与也。”(《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说话一定有主心骨,行动一定有所取法,亲近他人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知识多而不能亲自践行,学问广博而没有常道,爱好众多而不能专精,这些都是君子不赞成的。”

  390、曾子曰:“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博学而无行,进给而不让,好直而俭,径而好塞者,君子不与也。”(《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应该多知人而能从中择善,广博学习而能从中选择真知,多说话而能谨慎。博学而不能付出行动,进取便捷而不能礼让,爱好正直而过于俭约,径自行事而好闭塞,君子是不赞成的。”

  391、曾子曰:“夸而无耻,强而无惮,好勇而忍人者,君子不与也。亟达而无守,好名而无体,忿怒而为恶,足恭而口圣,而无常位者,君子弗与也。”(《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自我夸耀而不知羞耻,强悍而无所畏惧,爱好勇敢而对人残忍,这些是君子所不赞成的。急于求通达而不讲操守,爱好虚名而无实体,忿怒而作恶,十足的恭顺,口诵圣人之言而没有恒常之德,这些是君子所不赞成的。”

  392、曾子曰:“出入不时,言语不序,安易而乐暴,惧之而不恐,说之而不听,虽有圣人,亦无若何矣。”(《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出入不讲时机,说话语无伦次,安于简易而乐于残暴,吓唬他也不怕,劝说他不听,即使有圣人在,也拿他没有办法。”

  393、曾子曰:“少称不悌焉,耻也。壮称不德焉,辱也。老称无礼焉,罪也。过而不能改,倦也。行而不能遂,耻也。慕善人而不能与焉,辱也。”(《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少年时被人称为不尊敬兄长,这是做人的耻辱。壮年时代被人称为不道德,这是做人的耻辱。老年时代被人称为无礼,这是做人的罪过。有过错而不能改正,这是懈怠。行动而不能成功,这是羞耻。仰慕善人而不能和他在一起,这是耻辱。”

  394、曾子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故曰:听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凭借外现的东西,可以预测隐蔽的东西。听一个人说话,可以知道他的爱好。观察一个人言论,可以知道他的心术。长时间观察他能否兑现其言,可以知道他的诚信。观察一个人所亲所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395、曾子曰:“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仁者乐道,智者利道,愚者从,弱者畏。不愚不弱,执诬以强,亦可谓弃民矣。”(《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最上的境界是乐于行善,其次是安于行善,其下是在行善中自强。仁者以大道为乐,智者从大道中获利。愚者随从大道,弱者畏惧大道。既不是愚者也不是弱者,却要背弃大道强行,这种人可以说是为人所弃之人。”

  396、曾子曰:“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导之以道而勿强也。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僖僖,朋友切切,远者以貌,近者以情。”(《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遇事而心怀畏惧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君子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疼爱但不要流露在脸上,使唤时不要在容貌上心疼,用大道引导儿子而不能强迫。在家和谐,在外恭敬,兄弟和乐,朋友之间互相劝勉,用恭敬的礼貌对待远方的人,用忠诚之情对待近处的人。”

  39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这是因为士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以仁爱为己任,这不是责任重大吗?死亡之后方才停止努力,这不是道路遥远吗?”

  398、曾子曰:“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自我反省,觉得是我理屈,即使对方是穿粗衣的卑贱之人,我也不会吓唬他。自我反省,觉得理直,即使对方有千万人之众,我一定要前去和他们论个是非曲直。”

  399、曾子曰:“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后也;忠,德之正也。”(《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孝,是道德修养的起点;悌,是继孝之后的道德修养次序;信,是体现道德的敦厚;忠,是体现道德的纯正。”

  400、曾子曰:“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夫行非为影也,而影随之;呼非为响也,而响和之。故君子功先成而名随之。”(《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音响不会拒绝发出声音,镜子不会拒绝鉴照事物形体。君子端正一个根本而万物都会随之成功。人的行动不是为了留下影子,而影子却始终随着人的行动。呼喊不是单纯为了发出声响,而声响却伴随着人的呼喊。因此,君子先成就功劳,名声会随之而来。”

  401、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有三句话可以贯穿起来佩戴在身上:第一句话是不要对内疏远而对外亲近;第二句话是不要自身不善而埋怨他人,第三句话是不要等到祸患到了而后呼叫上天。”

  402、曾子曰:“ 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集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之辞远。”(《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习礼而确立志向,贪欲之心就就不会萌生;君子时刻想到用礼修身,怠慢、懒惰、侮慢、轻易的事不会发生;君子习礼以讲求仁义,就会远离忿恨、争夺、残暴、作乱的言辞。”

  403、仲尼曰:“以富贵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言而众向之,可谓知时矣。”(《曾子·子思子》)


  【译文】仲尼说:“以富贵的身份礼贤下士,谁不尊重你?以富贵的身份仁爱他人,谁不亲近你?不对抗大众的言论,可以说是知言了。说话而大众响应,可以说是知道把握时机了。”

  404、晏子曰:“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择君所以求仕,择方所以修道。吾闻反常移性者欲也,故不可不慎也。”(《曾子·子思子》)


  【译文】晏子说:“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处所,游历一定要选择方向,做官一定要选择君主。选择君主是为了求得做官的机会,选择游历方向是为了修炼道行。我听说违反常道、移易本性,是因为人有私欲,所以不可不慎重。”

  405、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曾子·子思子》)


  【译文】曾子说:“君子所重视的正道有三个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会远离粗暴怠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可以使人相信;说话注意言辞语气,就会远离粗鄙无礼。”

  406、濂溪先生曰:“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近思录》)


  【译文】濂溪先生(周敦颐)说:“圣人讲得道理,听到之后就会积蓄在心中,内蕴则为个人品德,施行就是(治国、平天下的)事业。那些仅仅以圣人之道为言辞的人,也太鄙陋了。”

  407、濂溪先生曰:“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近思录》)


  【译文】濂溪先生(周敦颐)说:“伊尹以其君上不能成为尧舜一般的圣王为自己的耻辱,只要有一个人不得尽其才、得其位,身为宰辅的伊尹就引为莫大的耻辱,就好像在市井被人公然鞭挞一样;颜渊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长时间不背离仁德。学者以伊尹之志为志,学习颜渊的学问,极尽了全力可以成为圣人,用力足够可以成为贤人。只要用了力,就算未尽己之所能,也可不失于努力为善的美名。”

  408、明道先生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近思录》)


  【译文】明道先生(程颢)说:“所谓的定,并不是使心念不动,也不是离动而后才叫定,只要顺理而动,动也是定。顺理当静,静就是定。天下没有性以外的物,无所送于事之往,也无所迎于事之来。如果以外物为外,与吾人毫不相干,当与外物接触时,就把自己带出去跟从它,这就是己性为内外之分了。”

  409、《近思录》:“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译文】《近思录》:“人要蕴蓄才德,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古圣先贤的言、行才能成其大。从圣贤伟大的事迹,以观其利用之道;藉圣贤不朽的言论,以求其立言之意。默识古圣先贤的言行而实得之,并融会贯通,以蓄成其善德。”

  410、《近思录》:“君子之遇艰阻,必思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修其德也。”


  【译文】《近思录》:“君子遇到艰难险阻时必先反身自省,是否有过失而导致蹇难。若有不善则当从速改掉;若问心无愧,则当益加自勉,这是自修其德的处蹇之道。”

  411、《近思录》:“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译文】《近思录》:“见识不可不深远,期许不可不宏大,但要笃行实践也须量力而为,循序渐进。否则立志虽大而劳苦其心,力量既小而承艰重之任,不切实际,恐终败事。”

  412、《近思录》:“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译文】《近思录》:“如果理不足,人就易为血气所支使。如果性不定,则习俗就会有很强的感染力,而本性就为习染所剥夺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寄望于立志了。大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