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辉山兰狐的instagram日志

辉山兰狐的主页 » TA的所有ins日志 » 查看ins日志

漫话“天足”

已有 311 次阅读  2017-12-04 09:17

    《三国演义》中描写秦宓出使东吴,张温给秦宓出难题,问的都是天的器官问题,这些问题本来很荒唐,但秦宓引经据典,居然回答的头头是道。比如张问:“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

    愚狐最早接触“天足”一词是在历史教科书上,太平天国革命废止了妇女裹小脚的陋习,不裹脚的妇女就有了一副“天足”,有了“天足”,能跑能跳,当然就没有“天步艰难”一说了。

    一些研究者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有人说,这是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有关缠足的诗句也好,文字也好,都应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陋习。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十分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宋代的缠足与清代“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清代的大。

    说到妇女裹小脚,在辛亥革命后,这陋习还在继续,鲁迅的小说《风波》中的六斤小姑娘还在裹脚,但许多妇女已经不裹脚了,参加革命斗争的红军女战士鲜有裹脚的。在七十年代还能看到裹小脚的妇女,黄宏和宋丹丹演出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就有被“小脚侦缉队”追赶的对话。

    明初没有让妇女必须裹小脚,而且可能劳动妇女是不裹小脚的,一个铁证是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她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绰号“马大脚”,应是一付天足。所谓“淮西女人好大脚”的传言,可以见证的是,明初淮西妇女都不裹脚,不以天足为耻辱。

    裹脚只限于汉族,例如满人就不裹脚,满清皇室在入关后还下过禁止满族妇女缠足的旨意。这倒未必从体贴满族妇女的立场出发,但却是维护本民族传统的必要措施。设想一下,满族妇女若裹成小脚,如何穿高底旗鞋走路?这种鞋有一个木制高跟,高度一般为一至二寸,有的增高到三四寸,甚至达到五寸。木高跟一般用白布包裹,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此,旗鞋也称“高底鞋”、“寸子鞋”。旗鞋因跟底形状的不同区分为两种样式:一种是上宽下窄,根底为椭圆形,形似花盆,称“花盆底”;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马蹄印,俗称“马蹄底”。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现在以格格为主角的电视剧很多,想来读者大都已经见识过“格格”们穿旗鞋行走的舞蹈状形态。满族妇女虽然不裹小脚,但穿上这种旗鞋,也是不方便劳动的,走起路来,未必比小脚婆娘方便。由此可知,穿旗鞋者必然是满族贵族阶层。另外,传统京剧中凡是胡人女角色,不管是代战公主还是铁镜公主,无论是哪个朝代,都穿满族的旗鞋,这恐怕同京剧起源于清代有关联,穿旗鞋的角色想来会受到满清统治阶层的欢迎。

    南方的少数民族也是没有裹小脚的陋习的,山东是孔圣人的故乡,坚持裹脚的陋习最久,解放后仍然有相当多的小脚婆娘,所以在东北有“山东掖县人,小脚大*腚*锤”的奚落语言。

    总而言之,建国后彻底根除了裹小脚的陋习,这才有中国女运动员在体育项目上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局面。中国妇女都能有一副“天足”实在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划时代象征。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