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辉山兰狐的instagram日志

辉山兰狐的主页 » TA的所有ins日志 » 查看ins日志

染额黄——狐说古代妇女的面饰(二)

已有 144 次阅读  2018-12-25 15:40
   额黄是一种流行于我国的古老妇女美容妆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因为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故有此名。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率尔成咏》诗“约黄出意巧”,唐皮日休《白莲》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赠妓行云》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指的都是这种妆饰。
    古代妇女额部涂黄的风习,大约同花钿一样,起源于南北朝或更早些。可能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塑佛身、开石窟蔚然成风。妇女们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习。
    据南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记载:“张芸叟《使辽录》云:‘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予按:后周宣帝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官人,皆黄面墨妆,以是知虏妆尚黄久矣。”看起来这种美容方法从南北朝开始,似乎起源于胡妇,胡妇就是古代的洋美眉,所以在汉人中兴起染额黄的习俗,算是一种引进的文化,尤如当代引进染发、纹眉、拉双眼皮的办法一样,是洋为中用。
    又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料画在额上。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如唐裴虔余《咏篙水溅妓衣》诗描述:“满额鹅黄金缕衣”。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北周庚信《舞媚娘》诗“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南梁江洪《咏歌姬》诗“薄鬓约徽黄,轻细淡铅脸”,都是指这种涂法。
    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南朝陈徐陵《奉和咏舞》诗“举袖拂花黄”,北朝《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唐崔液《踏歌词》“翡翠帖花黄”等,都指的是这种饰物。严格说来,它已脱离了染额黄的范围,更多地接近狐说(一)中介绍的花钿的妆饰。
    具体了解了额黄是一种什么样的装饰物,对于理解古代的诗词和有关典故,应该有所帮助。宋代以后,之所以妇女们逐渐抛弃了染额黄的面饰方法,第一,可能有更好的美容方法可取代。第二、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现在可能只有女球迷才会在脸上涂饰古里古怪的颜色,除此而外,若有女孩子敢把额头涂成黄色,那真可说是非常另类了。现在的影视作品以南北朝为背景的很少,所以很难看到面孔上染额黄之后是一种什么效果,即使是有关花木兰的故事,也没有贴花黄的形象。相信花木兰退伍后,在额头上贴上金色的小图案,应该很漂亮,将使人眼目一新,可惜影视导演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木兰诗》一直列入到初中语文教材中,可是教师在解释诗句时,从来不解释“贴花黄”是种什么装饰手法,教师按教案或教育部门发放的参考书,讲讲就过去了,没有谁认真的研究一下究竟贴花黄是怎么回事。辉山兰狐大胆狐推测一下,若中国女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贴花黄后,在国际比赛的看台上,都在面额上贴上黄色五角星,为运动员加油,那该多么有民族特色,当然,现在已经有了把国旗贴在面孔上的球迷或其他体育比赛的粉丝。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