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疑难杂症1的instagram日志

疑难杂症1的主页 » TA的所有ins日志 » 查看ins日志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还能进行生育吗

已有 115 次阅读  2019-06-22 14:19   标签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治疗 

  重症肌无力是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肌肉易疲劳无力的一种疾病,根据累及部位的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也不同。临床主要特征是局部或全身横纹肌于活动时易于疲劳无力,经休息或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可以缓解。也可累及心肌与平滑肌,表现出相应的内脏症状。全身肌无力少数可有家族史(家族性遗传全身肌无力)。那么得了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那么,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能生育吗?这个问题困惑大多数患者下面就为大家进行介绍。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能否生育,应在检查明确的基础上由医生进行评估。男性患者若病情稳定,不伴有胸腺瘤等胸腺病变的,结婚生育一般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女性患者生育能力同样也没有问题,但由于**、流产、生产等都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或恶化,在经过至少1至2年的规范治疗以后,症状减轻,或者是治疗好,再考虑生育。有生育计划者可能需要遵医嘱冲击治疗后停药一段时间,以避免药物致畸。

  当然最主要注意的是,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生育是存在风险的,病情控制不佳者盲目停药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是引发危象,对于母亲和**都可造成损害。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是重症肌无力的一个类型,可能是由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进展而来。患者全身肌肉容易疲劳,症状晨轻暮重,晚期还可发生肩、臂肌肉萎缩。呼吸肌麻痹无力时,可有重度呼吸困难,对生命造成威胁。

  有的患者长期服用激素有一个长时间的缓解期,但本病患者往往由于精神创伤、全身各种感染、过度劳累、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妇女月经期等等多种因素而复发或加重病情,因此,全身肌无力症状的反复性成为本病的特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了解引发症状反复的诱因,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积极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全身肌无力症状的反复。症状通常晨轻晚重,亦可多变。病程迁延,可自发减轻缓解。感冒、情绪激动、过劳、月经来潮、使用麻醉、镇痛、镇静药物、分娩、手术等常使病情复发或加重。过度悲伤、生气、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或分娩等都可加重肌无力症状。某些抗生素、如粘菌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均有加重肌无力之作用,应当注意。若因感染或用药不当等引起全身肌无力、吞咽困难、喝水呛咳或伴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和诊治。


  中医治疗疾病,历来重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但同时也包含辩病论治的内容。辨病是根据患病部位特异的病因、病理及病状特点,以辨析诊断疾病,故辨病论治就是针对患病部位特异的病因、病理及症状进行治疗,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中在依据辩证结果依次从健脾益气、养血补肝、强肾固元三个步骤进行治疗。并根据病位的差异调整对因五脏的五味主药的剂量已达到调节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的目的,使患者得到一定的改善。

  第一步,健运脾胃,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使得人体具有一个良好的吸收能力,能够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血行畅通,关节疏利,筋骨强健,肌肉发达,肢体活动有力。



  第二步,补益肝肾“肝肾同源”,肝与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在脾胃功能虚损较轻或是运化能力尚可,可以兼顾肝肾不足的问题,根据患者个人病情体质情况也可一二步同时进行。

  第三步,修复正气,固本培元,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医的理论中有这么两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即人体的抵抗力。祖国医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人体的正气旺盛,如功能正常,气血充沛,卫气固密,使得外邪的侵袭得到防御,不易发病。



  临床上出现肌肉痿软无力,是以筋脉弛缓。软弱无力,升降失司,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特征的疑难杂症《黄帝内经》云:“脾主身之肌肉。”这是因为人体的四肢、肌肉,均需要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物质来滋养。只有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周身肌肉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物质的充养,从而保证肌肉丰满,强健有力。故《黄帝内经》又云:“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肌肉。”所以在治疗本证王世龙大夫在遵循古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础上重视脾胃调节的同时也不忘补益肝肾、培本固元上解决患者的问题。


    温馨提示:文章阅读只能了解大概,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咨询解答可详细的介绍请添加微信:wslze130 电话:13366400937
分享 举报